這幾天是青山王祭,不免俗也跟風買了一本五花鹽的青山王英漢對照版來看。內容十分精彩,也學到很多神明及傳統儀式的英文表達法,十分感謝譯者在這方面下的工夫,讓英語讀者跟想用英語介紹台灣習俗的人有所參考。
在本書出現的地名使用的拼音系統,有威妥瑪拼音以及台羅,這兩種拼音分別用於華語(或是當代標準漢語)以及台語(或曰台灣閩南語)。本文想討論的地方是,在現今漢語學習者基本上都使用漢語拼音,當今台灣的行政系統也都使用漢語拼音的情況下,英譯台灣地名是否仍要堅持使用威妥瑪拼音?
用什麼語言?用什麼拼音?
先討論要用什麼語言拼音。個人是支持使用本土語言拼寫地名,不過在現今的體制下還是會選擇使用漢語來拼寫地名(因為已經在用漢語了),以迴避因為要用什麼語言來拼寫,造成無限爭論與攻訐的窘境。
接下來是拼音的問題。戰後至2002年為止,台灣為了跟共產中國做出區別,所以使用威妥瑪拼音;2002至2008年間使用改版過後的通用拼音;從2008年開始,除了多數人名、省縣市名稱和少數例外,鄉鎮市區村里路名都使用漢語拼音。而在2011年修改的《中文譯音使用原則》,更是全面鼓勵使用漢語拼音,至今未改,台灣語音心向祖國,統一大業不遠矣。
所以,既然要凸顯台灣的「非中國性」,使用威妥瑪拼音個人認為十分合理,因為該拼音是離漢語拼音最遠的拼音方式,也是使用華語的狀況下少數妥協方案。
五花鹽的拼音
本節會分成幾個部分討論:廟名、地名、路名。廟名的部分,因為來源都是泉州,所以都用台羅拼音沒有問題;地名則是威妥瑪與台羅並陳;路名則都使用威妥瑪拼音。本書的威妥瑪有誤,空韻的-ih拼為-i(采石磯拼為Tsai-shi-ji,應為Tsai-shih-chi),-ung拼為-ong(山東拼為Shan-tong,應為Shan-tung),下面直接改正,不另外說明。
地名的部分,中國的地名都統一使用威妥瑪拼音,像是泉州Ch’üan-chou、安溪An-hsi、福建Fu-chien等等等。台北的地名則多數使用台羅,像是城中Siânn-tiong、古亭Koo-ting、南門口Lam-mng-khau(抱歉沒有寫聲調),西門町則是例外,拼做Hsi-men-ting而非Se-mng-ting。還有捷運西門站Ximen Station。
路名則是是用威妥瑪,如迪化街Ti-hua Street、西園路Hsi-yuan Road、中華路Chung-hua Road。這個不認識漢字的外國人來台北應該會完全找不到路。
講那麼多,有什麼解決辦法?
老實說,沒有(幹)。個人是認為在第一頁加個note會好很多。我滿喜歡法國一間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一本台灣短篇小說選集《台北—街角的故事》的做法,是在扉頁加上說明,試譯如下:
漢語轉寫說明
台灣地名及人名的拼音,雖然現在已經有官方的漢語拼音,但仍多延用威妥瑪拼音。大多數情況下,本選集選用威妥瑪拼音轉寫;不過對法語讀者而言較為熟悉的中國地名或人名,則仍舊使用漢語拼音。最後,在短篇小說〈廁所的故事〉裡,因為對話和部分段落使用台語,所以人名部分使用台羅拼音。〈一個陌生人的身分證明〉、〈這,悲涼的雨〉這兩篇的某些段落中,亦是相同情況。我們希望這些拼音不會讓讀者感到迷惑,同時希望讀者能夠藉此理解當今台灣語言使用的多元性。
最後,本人還是希望在台灣的華語拼音轉寫系統能夠使用威妥瑪系統。除了比較好看之外,還會少一些祖國風味兒。語言很大部分是政治問題與區分他者的工具,不然為什麼今天的前南斯拉夫諸國會使用兩套文字系統,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洋特別行政區(aka 新加坡)拼寫人名的時候,不用Li Xianlong而是Lee Hsien Loong?
然後,五花鹽出的刊物主題都超棒,大家快用現金支持他們,才有越來越好的刊物出現在書店。
參考資料:
五花鹽的網站:https://baconpress.waca.ec/product/detail/636454
台灣短篇選集法譯本的網站:https://asiatheque.com/fr/book/taipei-histoires-au-coin-de-la-rue
《中文譯音使用原則》:http://www.rootlaw.com.tw/LawContent.aspx?LawID=A040030001010900-1000310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